分类 杂谈 下的文章
这篇文章是作者对自己焦虑和强迫行为的反思和道歉。作者在半夜醒来时感到焦虑和心跳加速,意识到自己的强迫行为给亲友带来了不良影响。他认识到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和无法控制,以及自己对“答案”的执着可能源于对控制感的需求。文章引用了认知心理学和依恋理论来解释这种思维模式,并建议通过接纳不确定性和使用“自证预言”来改善情绪。最后,作者引用了暂停实验室的插图,强调接纳不是无奈之举,而是尊重规律的智慧选择。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杭州与老朋友胡子和F君的一次聚餐经历。在聚餐中,F君对作者的迟到表示不满,这让作者对F君的印象进一步恶化。文章接着回忆了作者与F君以及一对双胞胎在高中时期的友谊,以及后来他们突然不再与作者交往的事件。作者一直以为是他们无故疏远了自己,但胡子提醒作者,实际上可能是由于一次生日事件和家长的影响导致了这段友谊的破裂。这让作者对记忆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对这段关系的判断。文章最后表达了作者对人际关系的困惑和对记忆不可靠性的感慨。
Bionic Reading(BR)是一种声称通过加粗拉丁语系单词的前缀来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尽管存在开源工具模仿BR,但缺乏证据表明干预眼动能影响认知过程。BR团队声称参考了Just & Carpenter (1980)等研究,但引用不当且难以找到匹配文献。2022年和2024年的研究均不支持BR能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网络上对BR的正面评价可能与安慰剂效应有关,但提升阅读速度和理解效果的研究仍值得期待。
文章探讨心理学就业市场,以百度用户研究工程师为例,分析其职责要求与市场需求,包括专业背景、研究方法等,附求职信示例。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种深刻的情感联系和对脆弱性的共鸣。作者表达了想要与对方共同前行的愿望,但同时也意识到对方尚未准备好,甚至可能因为跟随自己而陷入困境。文中流露出对对方的深切关心和保护欲,担心对方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会堕落或无法战胜自我。作者不希望对方去美国那种可能充满诱惑的地方,害怕对方受到伤害。最后,作者表达了不想只是遥望对方,而是希望穿越时间的无尽蓝色,与对方共同经历生活的起伏。整体上,这段文字充满了对脆弱性的深刻理解和对陪伴的渴望。
- « 前一页
- 1
- 2
- 3
- 4
- 5
- ...
- 9
- 后一页 »